苦逼情结
马赛客
今年3月份,我一位辞职在家的朋友决定用镜头记录100个生活在成都的80后的生活截面,用图像和少量文字,并最终做成短片,描述拍摄时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。不过现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“信任”太矜贵,矜贵到已经没多少人敢去搀扶摔倒的老年人。所以刚背着照相机的他专烧熟人——自己老婆成为第一个“受害者”。
严格地说来,80后这种标签大而不当,很难有实在的分类意义。
在中国,70后经历过那一年,60年后经历了那十年和那一年,50后就不说了,三年十年前和那一年他们都经历过。然而80后经历了什么?网络?山寨电子产品?可能还找不出前几个十年出生的人那种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。但不管怎么说,个体永远是有意义的,特别是真实的个体,而且如果这100个人做下来,会相对立体,呈现出漫画和3D动画的区别。
前一阵,我这位朋友把前期拍摄的30多位80后聚集在一家咖啡吧,看片联谊,喝酒谈天。有报纸找到他,给他做了半版报道,标题开门见“山”,偌大的“辞职吃老本”几个字。看完报道我一直不解,为什么会拿“辞职吃老本”说事儿。我以为这件事的重点在于一个普通人愿意花时间去记录100个80后的生活截面,没有酬劳。这么放大“辞职吃老本”什么的,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苦逼的事情不够多,还是因为苦逼的事情太多?抑或两者都不重要,只要能苦逼一点就好?
其实只要每天早晨打开微博闲逛一圈,悲观的人足以攒够全天最糟糕的负面情绪(乐观的人看一回没事儿,看多了也得悲观)。当然,如果够勤快,到办公室看看每个单位都会订阅的日报,晚上回家再看看每个省级电视台都会播放的新闻联播,这一切准能够有效缓解。
可惜啊,即便是如此正负立判的两种极端现实,也没有带给我们“允执其中”的平常心。
要说在人人都有压力的现实面前,保持一点自我是难能可贵的,放下一些东西,切实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是不易。在传统教化的浆染下,胸怀大志一直被中国人当做一件伟岸的事情,最好是都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不过实践证明,尽管每一个人都不妨怀抱很多伟岸的理想,但没有一个好爹,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过是痴人说梦。
逼仄的现实就是如此,我甚至懒得跟你讨论这样的结论是主观还是客观。
所以,如果人家都勒紧裤腰带去追求名利最大化——也可能是放下裤腰带去追求名利最大化,你却在那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地搂着自己的小宇宙,去勾画自己的理想,那么,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体系中,你不是比萨就是小学时用得最多的那种铅笔。现实才不要跟你谈什么理想和抱负,不动产和信用卡额度不硬气,你横竖都是一个loser。
正在我们热闹地拿报道遣词开玩笑时,一个专门讲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电视节目又找到他,说想做一期节目。他们似乎都乐意营造个人理想和生活窘境的强烈对比,就好比讲一个普通的男追女的故事,一定要主题鲜明地筛选素材,做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架势。
我知道这么批评报纸取标题和电视节目选题材有失公允,有那么多真正需要深入的新鲜事他们不(敢)做,比如那个什么化项目,那个连环什么案引发四去工。当上面想要的和下面想要的不在一个G点时,他们不过是一个可怜的肉夹馍。而各种肉夹馍,归根到底都是卖那点肉。
刊于2011年10月号《门里》,发表时编辑将标题改作《现实主义肉夹馍》。
评论